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三明市人民政府库区移民网 >> 移民论坛 >> 理论探讨 >> 正文
 
政策扶持三十载 库区旧貌换新颜 ——从水际和吕家坊村的变迁看泰宁库区的发展
 此文已经被 阅读1919次   发表日期:2010年3月17日

【三明市库区系统调研报告二等奖

 

 

题记:泰宁是山区、原中央苏区县和水库移民大县,境内现有池潭、良浅、水埠3座大中型水库移民近1.5万人,占全县人口的12%,移民搬迁安置涉及全县所有乡(镇)87%的行政村和76%的村民小组。

 

三十年来,泰宁县水库移民工作在省、市库区移民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坚持走开发性移民路子,着力改善生产生活环境,持续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库区贫困落后的状况已有明显改善。据统计,三十年来,全县已累计投入库区维护基金、建设基金、后期扶持基金等各类扶持资金6000余万元(含移民直补资金1570万元),实施各类项目500多项。目前,全县60%以上的移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县人均水平,生活环境日臻完善,移民群众安居乐业。本文通过记叙泰宁两个重点库区村从昔日的贫困村成为今天的小康村的变化,来反映国家水库移民政策给库区移民带来的深远影响和泰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全貌。

这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山村,一幢幢别墅,一家家农家旅馆,错落有致矗立在依山傍水的金湖畔。笔者走进村庄,只见道路两侧林丰竹翠,鸟语花香,芳草菁菁。一眼望去,近山远岭郁郁葱葱,湖光山色一览无遗。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前夕,笔者来到泰宁池潭库区水际和吕家坊村,感受到了国家水库移民政策扶持30年来给边远山村带来的翻天覆地变化。

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是池潭水库就地后靠移民安置村,现辖4个村民小组,123户513人。1980年池潭水库的建成,浩瀚湖水把水际村淹没,村民一半外迁,一半迁高半山腰,仅留下300余亩的“望天田”。耕地没了,山林少了,路被淹了,村民生活从温饱降至贫困。从此,曾是全县的“鱼米之村”,转眼成了“照明靠竹片、吃粮靠回销、用钱靠救济、外出靠划船”的省级贫困村。

面对生存环境的突然变化,泰宁库区人不仅没有被困难吓倒,而且还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业为主、政策扶持为辅,各级各部门帮扶库区发展的路子。2008年,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为5689元,移民人均收入4104元,是1980年的68倍。水际村财收入达80万元,移民人均收入8845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55个百分点,比建库时增长了148倍。先后被授予市级文明村、县级双文明村、旅游专业村等荣誉。

自主创业求生存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但水际的山不能吃,水库两岸的山林已被划为库区涵养林,不能砍伐利用;虽然临湖,由于缺乏投入,养殖捕捞效益低下。水际人只能望湖兴叹。

面对生存困难,水际人不等不靠,不怨天尤人,决心一切从头开始。他们依靠有限的库区移民补偿资金起步,靠一双勤劳的手,在湖边的山坡上围篱笆、搭木棚安家,在荒野的山垄中开荒造田,在几公里外的山涧水挑水饮用,在陡峭的石壁上筑路掘道……。

为了解决库区遗留问题,国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相继建立了库区维护基金和库区建设基金,池潭库区于1999年挤入库区建设基金扶持盘子。在县移民局和当地政府引导下,吃苦耐劳的水际人捆绑使用库区维护基金、库区建设基金等移民专项资金和其他支农资金,大力实施安居工程、造田工程和五通工程,在山坡上将一座座茅草房改建成农家别墅,在山垅里开垦出60余处100多亩水田,在坑坑洼洼的山村小道上修建10多公里水泥路,并陆续兴建了供水、电力、通讯、教育、医疗等各种基础服务设施,不仅实现了重建家园的目标,还逐渐改变了过去恶劣的生存环境。

水际移民吴春华第一次搭的是木棚房,因为库区未设水位标志,建在警戒线以下,湖水上来后房子被淹了;紧接着又建第二次,打的是土木房;1996年,他第三次建 房,建的是一幢占地面积100多平方米的两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卫生、通讯、广电设施齐全。现在,水际村123户移民都已从木棚草房里搬进了钢混别墅型楼房。

发展旅游助民富

随着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1991年泰宁县委、县政府决定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大力开发金湖旅游业。守望金湖的水际人,从“旅游”二字找准了出路,依托地处库区、景区优势和旅游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库区、景区优惠政策,带领村民开发旅游景点,发展旅游服务第三产业,“吃旅游饭、发旅游财”已成为全村人共识共为。

家家开旅馆,处处“渔文化”,户户搞旅游是现在水际村的真实写照。水际人按照“一家一幢别墅”的目标规划建设家庭旅馆123幢3.6万平方米,现已建成并投入营运44幢,在建家庭旅馆79幢,届时全村日接待游客规模将达1350人。同时,该村改变原来单家独户压价竞争为旅游协会统一经营管理,并以协会出资配套完善了停车场、自来水、卫生厕、绿化带和文化健身活动场所等设施,不断提升游客居住环境和品位。

为充分挖掘展示库区“渔文化”特色,水际人积极发展养鱼、捕鱼、赏鱼、加工鱼等多种经营项目,全村渔业年产值达300余万元;建设落成了一批鱼、渔船、渔网、渔具等户外景观场景;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了以“鱼宴”为主的金湖渔村特色山庄,渔村雏形初显端倪。

户户搞旅游是水际村一大亮点,正如该村党支部邹细宝书记所言:旅游业是我们水际村的生命产业,村民70%以上的收入来自旅游相关产业。目前,水际村采取每户集资入股的形式投资1500万元,组建成立2家造船厂、2家游船公司,通过建造新船、改造旧船,现已拥有环保游船29艘和快艇19艘,占金湖游船总数的75%,仅游船一项年收益达400余万元。此外,全村从事旅行社、导游、游船驾驶、餐饮服务等与旅游相关产业的人员达230余人,占全村总劳力的90%以上,实现了劳动力就地转移。2008年全村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移民人均旅游纯收入6215元,已发展成为三明乃至全省著名的旅游专业村。

移民吴赞忠是泰宁县第一个“吃金湖旅游饭”的当地村民,他既开游船又造游船,既出售工艺品又经营风味餐厅,既开办三剑峰食品有限公司又成立了旅游公司、航运公司,目前食品公司每年吸纳移民劳力20多人;旅游公司、航运公司拥有员工100多人其中移民80余人,公司固定资产达到5000余万元,年营业额达1000多万元。现在,吴赞忠已成长为库区移民自主创业典型,是“三明市2001-2003年度劳动模范”、“福建2005年度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全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

观念一变天地宽

杉城镇吕家坊村是池潭水库移民安置建制村,1980年该村由梅口公社吕家坊大队迁往杉城镇井坑建村落户,现有5个村民小组,移民158户604人。受库区搬迁和传统小农意识影响,吕家坊人思想保守,等靠要思想较为严重。

库区面貌能否改变,移民观念是关键。为转变移民群众思想观念,跟上新的时代和形势,吕家坊人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利用库区培训项目资金,从提高库区移民素质入手,发展教育培训事业,采取送村民参加职校学习、技能培训、聘请技术人员现场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中青年移民掌握种养加销新技术、新技能和新知识。同时,把扶智和扶志结合起来,引导移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精神,克服依赖思想,共同建设家园。

移民素质的提高促进了观念的转变,带动了移民增收致富。池潭库区拥有丰富的水面资源,以往由于观念没更新,脑瓜没开“窍”,人守着“金湖”、“银水”受穷。水际、吕家坊人立足金湖优良的大水面条件,在该县政府、库区机构、库区乡镇的组织引导下,于2004年12月与周边库区村共同组建大金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发展股东移民530户892股;在公司的有效运作下,养殖规模逐年扩大,有效增加了移民收入,仅2007年产值就达到600万元,近三年每股每年固定收益均达3500元,为股本金的1.75倍。

吕家坊村还针对人多地少的实际,转变观念,自找出路,采取对接库区移民培训、“阳光工程”培训载体、“一户带多户”等多种渠道,引导移民洗脚上岸闯市场,外出务工经商办企业,加快了库区劳动力转移输出。目前该村村民外出务工经商达220余人,占总人口的1/3强,年劳务收入200余万元,户均1.2万元,在收入构成中占3/5强。2008年,吕家坊村移民人均纯收入6291元,高出全县平均水平602元。 

库区欢唱小康歌

2006年2月,党中央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2008年4月省移民局提出在全省库区组织实施“小康库区百村行动”的意见,成为库区农村大发展大建设的新起点。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小康库区百村行动政策的指引下,吕家坊村用好用足库区后期扶持政策,整合各类支农补助资金,带领广大移民群众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精心整治环境,着力扮靓村庄,高标准建设生态文明示范村。一年多来,科学规划小康库区建设蓝图,加大村庄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在村道旁矗立起一排排钢混结构的别墅型楼房,85%以上的移民户搬进了新房;铺通了村里组里的水泥道路,喝上了安全卫生的自来水,修缮了农田水利设施,安装了城市才有的路灯;投资修建村部、休闲公园,添置文化体育器材;持续开展了平安库区、阳光库区、和谐库区创建活动等。如今,昔日的穷山恶水的山沟沟成为村民们向往的幸福之地,吕家坊村已建设成一个生态文明型的康乐幸福村。

当你走进吕家坊村,全村面貌焕然一新,环境绿化美化,村庄整洁靓丽,文化气息浓厚,社会风尚良好,呈现出一片平安和谐、欣欣向荣的新气象。连任三届村委主任李志兴谈起吕家坊村的变化,感慨万千。他如数家珍地告诉笔者:村原来有“五差”,住房差、饮水差、道路差、环境差、社会风尚差。在各级移民主管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努力,“五差”问题都得到了很好解决。现在,我们村老百姓的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水际、吕家坊村发展变化只是泰宁库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泰宁库区人正乘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之东风,继续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小康库区和新农村建设,为海西经济区建设和广大移民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建功立业。

 

 

(作者系泰宁县移民开发局原副局长 戴荣富)

 上一条:加强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初探
 下一条:加强六基建设  提高履职能力
打印此页 】 【 关闭
 
你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网站管理

电话:0598—8221780 传真:0598—8297972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1号明宇大厦12层 邮编:365000
版权所有:三明市人民政府库区移民开发局 备案证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