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天气:
       当前位置: 三明市人民政府库区移民网 >> 移民风采 >> 库区新风新貌 >> 正文
 
昔日移民村,今天淘金人
 此文已经被 阅读3381次   发表日期:2010年3月17日

 

                         

一湖盈盈碧水,淹没了多少座美丽的村庄,又淹没了多少淘金者的梦?古往今来,又有多少个“树挪死,人挪活”的民间俗语演绎出一个个动人的故事。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就是这样一个演绎出美丽神话的村庄。

泰宁的大金湖是从1980年池潭水电站蓄水后形成百里库区湖面而得名的,她的前身叫做金溪,溪两岸有大量黄金矿藏,所以溪流中有金沙顺水流而出,因而从古代开始就有人在此淘金。

泰宁县梅口乡水际村人有没有到溪流中淘金,对此我没有考证过,但我敢说如今的水际人,就是在大金湖里淘金的移民一族,他们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立足实际,努力拼搏,以出色的经济效益赢得了“省名星村”“金湖旅游第一村”等等荣誉。

然而,往事不堪回首,仅仅在不远的20年前,这个水际村可就没有那么光彩夺目的荣誉光环了,而是个还要接受政府救济的省定移民贫困村。由于金湖库区淹没了水际村的大部分田地,就地移民重建新村的水际人,一时陷入了困境,出现了 “照明靠竹片、吃粮靠回销、用钱靠救济、外出靠划船”的贫困局面。

原先,水际村面临着金溪日夜奔流的河水,靠水吃水是他们的强项;又有大片良田在村旁,稻菽飘香,鱼米满仓,水际可让人羡慕了,是个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但变成移民村后,原有的优势一去不复返了,贫困像幽灵一样笼罩在水际人的头上。

面对着村民那一双双无奈的眼神,面对着一座座小木屋里透出的一丝丝昏黄的竹篾光、松明光,村里的干部们陷入了深思。如何才能改变水际村这种贫困的面貌?如何让村民走是脱贫致富的道路?干部们开始思索着,村民们也开始在思索着。

随着泰宁县打造旅游强县的思路与一系列发展规划的制定与实施,水际人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之光,从波光粼粼的湖面上升起。上个世纪90年代后,一种新的思路在水际人的脑子里开始活跃起来:“水际要发展、旅游是出路”成为群众的共识。水际人热血沸腾了,“依靠旅游走上富裕之路,打造金湖旅游第一村。”目标虽然是高了点,但脚踏实地善于经营勇于拼搏的水际人胸有成竹,他们坚信,只要努力,再高的目标也能实现。

水际村干部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描绘蓝图,确立目标,“发展旅游为拉动水际村新农村建设的轮子。”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水际村两委就带领群众开发位于村对面水际大瀑布上方的野趣源旅游景点。他们采取村集体出资一半,村民入股集资一半的做法,不到一个月,12万元的预算开发资金就全部筹集到位,并马上投入实施,将一个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地方建成集游乐、休闲为一体的野趣源旅游景点。1992年,该景点对外开放运营,当年就实现门票收入2万多元,获得了开发旅游经济的第一桶金。

    获得旅游开发投资第一桶金的水际人再接再厉,迈开了更大的发展步伐。随着金湖知名度的不断扩大,来此旅游观光的人数也在连年增多,水际人敏锐地洞察到旅游纪念品、旅游工艺品、旅游食品市场需求的空间将会无限扩大,于是,他们决定在地处金湖最主要景点之一的甘露寺必经之路旁,兴建起一个金湖景区规模最大的商业网点。琳琅满目的旅游商品如地方风味中的金湖银鱼、竹荪、玉兰片;青草药中的杜仲、金毛狗、佛教用品中的佛珠等以及采用现代激光技术制作的各种声学玩具,可谓花色品种多多。游人在获得欣赏大金湖美丽风光的同时,也能顺便携带一些有纪念意义的旅游产品回去,或收藏或馈赠亲友都是一种惬意的事。1996年,甘露寺旅游商业网点26个店面建成对外承租,不仅每年可为村财增收4万余元,还为20多名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

    现在,水际村家家户户已无闲人,大家都是忙忙碌碌的,都觉得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全村从事以旅游为龙头第三产业的农户已达60户,劳力160余个,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人口的三分之二和总劳力的二分之一以上。目前,全村拥有2家造船厂、6家旅游公司;有游船29艘、快艇18艘,占金湖旅游船总数的75%;全村旅游固定资产总投入达到3000多万元,旅游年总收入达650万元,旅游村财年收入近30万元。旅游服务业已经成为该村的龙头和支柱产业。

    水际人的开拓创新精神为世人所称赞,这是经济大潮洗礼的结局,是一种思维与观念的更新。众所周知,市场经济是一种能人经济,这一点也在水际村充分得到发现。在水际村涌现出的许许多多经济能人和典型,就能说明这一切。村干部也非常清晰地认识到这一点,便充分发挥经济能人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形成“一人带一片、一片带全村”的工作机制。

    我们先来说说造船大户严增和吧,他是上世纪90年代成立泰宁第一个造船企业的“领头羊”。他知道旅游业是个朝阳产业,前景无量,便毫不犹豫地扑进了这个陌生的领域打拼。十多年来,从最初的每年生产一两艘游船增加到现在的十几艘;从木质游船、货船,发展到后来的铁质游船、钢标游船,再到现在的电瓶仿古游船;从原来的只供应金湖用船,发展到现在的三明、安溪等全省用船;年产值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4万—5万元发展到现在300余万元,年创利润达60万元,并吸纳了20多个村民长期就业。

再说说共产党员、经营大户、原水际村党支部书记、现下坊农家度假山庄理事长吴赞臣吧。当我来到一座雄伟壮观的小洋楼里采访他时,我以为这是村里的办公楼。梅口乡的邓副乡长告诉我,这就是吴赞臣的家,如今也是下坊农家度假山庄之一。吴赞臣是全村最早从事旅游服务的领头人之一。旅游发展刚刚起步时,他就带领村里的多名党员和群众开起了旅游纪念品、特色工艺品销售店。在他的带领下,全村16名党员中除2名因年老体弱外,都有了自己的旅游经营项目,并且都确立了自己的帮扶对象,引领全村群众共同致富。特别是下坊农家山庄开始对游客开放经营时,吴赞臣提出了实行联合经营的办法,通过努力,该山庄30余户农户参与到联合经营当中,使得山庄在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上得到明显改善,游客满意率大幅提高,经济效益也日益明显。

说到吴赞臣带头办旅游的事,我兴趣更高了,便寻根问底起来。吴赞臣告诉我:随着泰宁申报世界地质公园成功及高速公路开通、金湖水位等瓶颈也正在缓解,知名度提高,交通环境改善,景区适游时间延长,旅游发展态势迅速好转,客源增长趋势明显。来泰宁休闲度假、投资兴业的人员越来越多,已成为闽西北山区投资热土。尤其是城市游客消费开始从单一观光型向综合需求型发展,回归自然,领略灵山秀水风光,体验自由休闲度假生活,让心放松、让心安慰的高层次旅游,已成为时下乃至今后旅游消费的一种趋势,泰宁该性质的旅游项目目前尚为缺乏,发展该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他看到了发展旅游业的广阔前景,便带头搞起旅游业。吴赞臣家里兄弟较多,又办有旅行社经验,客源相对稳定,生意十分红火。但刚开始搞旅游服务业时,村里也有多家开办了家庭旅馆,竞争压价拉客的现象十分突出,由此而产生的矛盾也日益增多。吴赞臣看到其他业主为争夺客源不同程度地存在宰客、服务质量不到位等无序竞争现象时,便主动召集各家庭宾馆业主探讨有效经营的新路子,并提出一条实行联合经营的办法。通过协商,该山庄共有30户业主同意实行联合经营的模式,拥有床位200多张。实行联营后,他们在规范服务质量上下功夫,不断优化旅游经营环境,游客满意率大幅度提高,回头客也多了起来,业主的经济效益也明显增加。现在,每年联合经营的业主户均收入达到34万余元。这种联合经营农家旅游山庄的经验传出后,引起全国旅游业的关注,认为是个发展地方旅游业的好方向,纷纷前来取经。如我省的湄洲湾、三都澳都派人来了解除联合经营农家旅游山庄的经验。

当我们走在一排排美丽壮观的下坊农家度假山庄前,早已忘记了这里是原来的那个水际村了,简直认为是在大都市的一个小区里行走。一幢幢小别墅般的楼房前,红花绿树掩映,草坪浓绿,窗明几净,环境优美。只有从金湖水面吹送来的阵阵湿润的空气,才使我们猛然清醒自己原来是在金湖之畔的水际山村。

吴赞臣告诉我们:水际人富裕起来后,不忘内强素质、外塑形象,让五洲四海的游客领略到金湖水边人家的风度。因此,他们努力打造水际村的名片,让水际的声誉传得更远更远。

诚信就是他们打造的第一张名片。水际村通过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全村旅游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结合创建党员诚信户、党员示范岗、“青年文明号”游船、巾帼文明经商网点等活动载体,使村民强烈意识到自己是金湖旅游的一名文明使者。

      第二张名片是重视文明建设,这也是水际这个老区村的精神名片。村两委高度重视科教文卫事业,努力做好为民办实事各项工作,让村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成果。10年来,村集体共投入资金近230万元,用于下坊新村建设、道路硬化、饮水工程、环境整治、沼气工程以及店上和江坑村民小组旅游新村规划,改善了金湖旅游和村民的生活环境。

第三张名片是村务透明的阳光名片。2002年,水际村实行村务“阳光工程”,在全县率先推行村务入户公开的做法,让村民坐在家中就能够将村务尽收眼底。同时,坚持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做到重大事务由村民代表做主,提高了村民代表管理村务的热情,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保障了群众直接行使民主的权利。因此,水际村成为三明市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之一;先后荣获“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村”、“省明星村”、“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省文明村”、“省级园林式村庄”、“三明市文明村”、三明市“美在农家“示范村、“县小康精品村”等等。

采访结束离开水际村时,我早已为“昔日移民村,今天淘金人”的水际村民勇于探索、不断开拓致富之路的创业精神所感动。我不时地回头看着这个风光美丽的小山村,我看到了水际人在大金湖淘金的忙碌身影,看到了他们踏着金湖的万顷碧波,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海洋,迎接更加猛烈的经济大潮的洗礼。     

我深深地祝愿水际人,迎着金湖的波光,用辛勤的双手描绘出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系三明市文学艺术院副院长 高珍华) 

 上一条:让雨见证库区移民的坚强
 下一条:没有了
打印此页 】 【 关闭
 
你是本站第  位访问者
网站管理

电话:0598—8221780 传真:0598—8297972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列东街1号明宇大厦12层 邮编:365000
版权所有:三明市人民政府库区移民开发局 备案证号: